近年來,東興市從沿海沿邊的地理特點和優勢實際出發,充分利用豐富的海洋漁業、山地林業等資源,探索“訂單農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海邊山”特色農業,在促進邊境地區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和助推邊境地區脫貧攻堅上走出一條特色發展道路。
支持培育“訂單農業”龍頭企業
立足本地資源,確定“5+2”特色產業。東興市政府研究制訂《2017-2020年東興市“5+2”特色產業發展方案》,確定市級“5+2”特色產業為“柑橘、雜糧雜豆、香料、百香果、魚、邊貿、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各村參照制定“3+1”村級特色產業目錄表。形成了全市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整體思路和重點發展方向。為打造示范區帶動龍頭企業,東興市統籌謀劃,產業開發專責小組具體實施,打造了東興京島海洋漁業(核心)示范區、廣西肉桂(東興桂)標準化示范區等4個自治區級示范區,以及3個縣級、11個鄉級和31個村級示范區;打造“海邊山”特色農業品牌,發揮品牌帶動效應,促進邊境地區“訂單農業”的發展。形成了占國際天然苯甲醛市場50%份額的“東興肉桂”系列精深加工產品、被列為廣西海鴨蛋生產標準的“東縉荷塘海蛋鴨”以及“江平蝦”為代表的海水養殖產品等“邊海山”特色農業品牌。
探索“訂單農業” 促脫貧新模式
東興市充分利用國家、自治區賦予的沿邊開發開放政策特別是邊境貿易政策,搭建邊境貿易平臺,建立完善市場體系及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發展“訂單農業+互助組”、“訂單農業+電子商務”、“訂單農業+落地加工”、“訂單農業+專業市場”、“訂單農業+金融”等模式。特別是“訂單農業+金融”模式,利用建設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契機,引導金融機構創新對訂單農業的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推進“邊民貸”業務,支持農商銀行、桂林銀行等金融機構為邊民開辦信用額度為2.4萬元的“邊民互市信用卡”,實行定點刷卡支付,利用邊民卡為邊民帶來收益,惠及貧困戶22戶,貧困人口年均增收7500元以上。
東興市以“訂單農業”推動“海邊山”特色農業發展,依托龍頭企業的帶動輻射作用,通過土地規?;?、勞動力吸納、訂單式農產品購銷以及“邊境貿易+”等扶貧模式,促進貧困人員務工增收、創業致富,助推東興市脫貧攻堅出成效。2018年底,東興市成功摘掉4個貧困村帽子,2019年實現276戶918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3.34%下降至0.0024%。